3月18日消息(九九)移動通信遵循著十年一代的代際躍遷規律,從1G逐步發展到4G。目前,5G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并開始商業化,作為5G的下一代承接,6G通信技術的研發愈發迫切。
近日,賽迪智庫發布《6G概念及愿景白皮書》,從6G愿景、6G應用場景、6G網絡性能指標、6G潛在關鍵技術、國際組織和各國6G研究進展等方面展開討論,并提出加快我國 6G 研發的相關建議。
《白皮書》指出,5G仍是以基站為中心的發散覆蓋,在基站所未覆蓋的沙漠、無人區、海洋等區域內將形成通信盲區,預計5G時代仍將有80%以上的陸地區域和95%以上的海洋區域無移動網絡信號。此外,5G的通信對象集中在陸地地表10km以內高度的有限空間范圍,無法實現“空-天-海-地”無縫覆蓋的通信愿景。
另一方面,AI、 VR/AR、3D媒體和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產生了巨大的傳輸數據。要保證VR設備良好的用戶體驗,至少需要10Gbps的數據速率,這已經是超越5G(B5G)后才能實現的目標。
《白皮書》認為,6G總體愿景是基于5G愿景的進一步擴展和升級。
從網絡接入方式來看,6G將包含多樣化的接入網,如移動蜂窩、衛星通信、無人機通信、水聲通信、可見光通信等多種接入方式。
從網絡覆蓋范圍來看,6G愿景下將構建跨地域、跨空域、跨海域的“空-天-海-地”一體化網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無縫覆蓋。從網絡性能指標來看,6G無論是傳輸速率、端到端時延、可靠性、連接數密度、頻譜效率、網絡能效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的提升,從而滿足各種垂直行業多樣化的網絡需求。
從網絡智能化程度來看,6G愿景下網絡和用戶將作為統一整體,AI在賦能6G網絡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用戶的智能需求,每個用戶都將通過AI助理提升用戶體驗。
從網絡服務的邊界來看,6G的服務對象將從物理世界的人、機、物拓展至虛擬世界的“境”,通過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連接,實現“人-機-物-境”的協作,滿足人類精神和物質的全方位需求。
6G未來將以5G提出的三大應用場景(大帶寬,海量連接,超低延遲)為基礎,不斷通過技術創新來提升性能和優化體驗,并且進一步將服務的邊界從物理世界延拓至虛擬世界,在人一機一物一境完美協作的基礎上,探索新的應用場景、新的業務形態和新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