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媒體融合發展是傳統媒體涅槃新生之路2016-4-8
廣播電視作為一種媒體,已經存在了很多年。過去,我們廣電人更多地考慮內部的技術發展,電視從黑白變為彩色,由標清轉為高清,現在目光又轉向4K,廣播由中波轉為調頻,由單聲道轉變為立體聲,現在又考慮環繞聲,接收方式由固定開始關注移動。全國的節目傳輸網和城域傳輸網已經建成,衛星傳輸成為主要的一種傳輸手段。在技術上也在不斷突破與進步,與世界先進技術與應用的差距在逐步縮小,在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方面的任務可以說基本實現。
隨著技術的進步,新的傳播方式、新的傳播媒介的出現和興旺。我們已經感受到新媒體的沖擊,當然,對新媒體的定義尚需界別和討論。但是,從目前廣電媒體廣告在全國廣告總額中占比的下降趨勢,使得我們對廣電的發展出路和方向不得不重新思考,以保證廣電的生命之樹常青。
互聯網時代最常放在嘴邊的詞叫“顛覆”,我們不認為廣電會被顛覆,或者像電報和短信那樣被逐步淘汰或邊緣化,我們承認資本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廣電的社會屬性會使得資本的力量打折扣,特別是在現階段。
中央提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習總書記曾在對宣傳工作負責同志講話中指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要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
2月19日總書記來到人民日報、新華社和央視3家中央新聞單位調研,習近平對互聯網催生的新聞傳播新技術、新業態、新機制尤為關心和重視。他不僅聽取匯報,還多次試用體驗,關心從“相加”到“相融”的新型主流媒體建設進程。要求“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要順應互聯網發展大勢,勇于創新、勇于變革,利用互聯網特點和優勢,推進理念、內容、手段、體制機制等全方位創新!
而早在2014年8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習近平就提出了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的創新發展思路。
過去,我們過多的強調了媒體的不同生產方式、不同的表現形態、不同的特點,使得媒體表現手法單一,傳播媒介不夠豐富。即便是利用了新的傳播媒介,比如手機和互聯網站,也更多地在單向傳播上做文章,將節目搬上網。按照我個人的看法,這不是在做新媒體,新媒體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是要形成互動,利用各種觀點和看法形成內容的一個部分,使得信息的發布與信息的接收形成開放格局閉環關系,“你在窗前看橋上的風景,別人在橋上看風景中的你”。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新媒體方面也連續做了十幾年,在傳統廣播上有17套節目,在新媒體產業上也有十幾個項目。我們現在也在總結梳理項目,有些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些則不太適合用戶的需求。我們感覺到最大的問題是在傳統的廣播生產和新媒體生產是兩張皮,廣播的內容與新媒體的內容不相關,不能隨時調用和制造話題及時反饋。音頻節目的生產線不能與外網有限制的連接,使得生產效率比較低。
我們目前正在做規劃,將傳統媒體的音頻與視頻節目的生產,與互聯網內容(包括音視頻、圖片、文字等)生產打通,在一個平臺上生產;信息的接入由一個平臺引接,并根據內容的適合發布渠道指揮確定在哪個渠道發布;利用中國廣播云,構成全國電臺的節目交換與匯聚,利用中國廣播云和公有云進行發布。
由總局科技司組織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江蘇廣播電視總臺、上海廣播電視總臺一起完成的《廣播電臺融合媒體平臺建設技術白皮書》(2015),對內容生產提出了業務形態多樣化、生產流程敏捷化、技術平臺信息化的要求,對于生產系統架構要求IT化,協議IP化,采集發布云化,系統采用三云架構:臺內私有云、行業專屬云、公有云相互支撐,打造新的生產模式和利用現有技術系統特點的發布方式。使得廣播電臺不僅僅生產音頻產品,從技術政策上鼓勵生產各類不同媒介表現形式的、樂于接受的多媒體產品。從而,提高電臺的競爭力,使得電臺真正實現“與時代同行,與技術同步”。
媒體無所謂新舊,關鍵是看是否有生存的空間,是否能適應新的用戶需求。新的也不一定就活,回憶一下十年前電子相框和電子書的興衰過程,也許能更理智一些。
一個在技術上快速變化的時代,一個在需求上快速變化的時代,快餐之后并不能滿足對美食的要求,適者生存永遠是一條法則。
融合媒體的發展,是媒體從單一到多元、由單向到雙向、由我給你到你也給我的一個傳媒生態的變化,認清趨勢,認真去做,我們就能迎來新生的涅槃。
|
|
|
|